我的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本文是一篇哲学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以及人的解放四个方面,对爱情进行了深入剖析,建立起我的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Table of Contents

爱情辩证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物质和意识具有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爱情同理。

爱情的物质性

个人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爱情隶属于物质范畴,而不是意识范畴。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爱情是男女双方相处过程中,在已有关系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随着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

首先,爱情必须建立在已有关系的基础上。这种关系可以是男女双方之间的普通朋友关系,也可以是男女双方追求与被追求的关系。因此,“一见钟情”就是爱情的理论应该受到批判,“一见钟情”是一种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说法。

其次,爱情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这里的一定条件包括男女双方需要同时对对方有一定的好感或者喜欢,或者说同时吸引着彼此,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性格相合,三观相投等等。

最后,爱情的产生必须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上述所有条件都能够促进男女两性关系的发展,但爱情的产生需要内因外因同时作用于恋爱关系中的男女双方,发生质变产生爱情。爱情产生以后,男女双方通过主观能动性认识到了爱情的产生,进而脑海里产生了对对方的爱。

2. 爱情的存在、产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谁否定这一点,谁就会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爱情这个二元系统,处于恋爱关系的男女双方是系统中的要素,爱情则是系统中要素间的联系。依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是相对独立于系统间要素存在的。即使是处于恋爱关系的男女双方,也不可能纯粹地在主观上决定爱情产生和发展。

3. 处于恋爱关系中的男女双方是爱情的创造者。

这就好比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样。处于恋爱关系中的男女双方是爱情的创造者,也是推动两性亲密关系发展的决定力量。

因此,我们要像批判唯心史观那样,反对将个人意志凌驾于爱情之上。

4. 爱情的产生是有其客观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可以主观能动地认识,可以主观能动地利用,但不可违背。谁否定这一点谁就会犯不可知论的错误。要在主观上主观能动地在理论上认识规律,客观上主观能动地在实践上利用规律,才能正确的将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推动矛盾向主观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反之,不认识、应用规律,或是认识、应用错误的规律,主观与客观就很有可能分离而非结合,这样一来往往事与愿违。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爱情的产生是有其客观规律可循的。男女双方基于已有的关系,彼此相互欣赏、性格相投、志同道合,使得关系不断发展进而促使爱情的产生。然后,我们要学会主观能动地利用规律。例如,积极主动地同对方进行情感的深入交流,就一些事情互相角换看法和观点,以便于彼此之间更加互相了解。如果我们违背了爱情产生的客观规律,例如犯爱情唯心主义错误,认为“我爱你,你也应该爱我”,结果必将适得其反。

爱与爱情的辩证关系

爱情,如果我们要用定语来修饰它,我们通常会用“我们的”、“男女双方的”等等。总而言之,爱情是两个人才能够创造的。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爱情隶属于物质范畴。

爱,如果我们要用定语来修饰它,我们通常会用“我的”、“你的”、“我对你的”、“你对我的”等等。总而言之,爱是一个人作用于另一个人并且在另一个人的脑海里产生的一种感觉。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爱隶属于意识范畴。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那么爱与爱情同样具有辩证关系:(男女双方之间的)爱情决定(男女双方对彼此的)爱,爱能够反映出爱情,并且对爱情具有反作用

如何理解爱情决定爱呢?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或者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另一个人的爱,是因为爱情已经产生了。爱情的产生不是因为我爱你,你也爱我,而是基于双方一定的关系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发展而产生的。相反,正因为爱情的产生,我们通过主观能动性感受到了爱情的存在,这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产生了爱的感觉。

爱能够反映出爱情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男女双方对彼此的爱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再被大家认识到,这里的认识就能反映出男女双方的爱情。例如,七夕佳节男女双方对彼此的祝福话语、精心制作的礼物等等。其实不光在男女双方看来,在旁人看来,都是爱情的反映。

如何理解爱对爱情具有反作用呢?男女双方舒适的、恰当的表达对对方的爱的方式能够促进爱情的发展,使爱情更加忠贞、牢固;相反,男女双方偏激的、不恰当的表达对对方的爱的方式却会阻碍爱情的发展,使爱情消磨、破裂。

对爱情唯心主义的批判

爱情唯心主义归根结底是认为爱情是特定的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意志决定的,我们必须要加以批判。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两类:

1. 爱情主观唯心主义

这一类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我爱你,你也爱我,我们之间就有了爱情”。这是典型的爱情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先有爱,后有爱情。

更有甚者认为,“爱情只要我爱你就够了”。这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与客观相违背,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所谓的“暗恋”、“单相思”绝不是爱情,它们只不过是脑海中的一种意识罢了。

2. 爱情客观唯心主义

这一类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爱情是上天的眷顾”、“爱情是丘比特创造的”。无产阶级伟大导师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爱情也是同理,当人们不能够从客观实际中认识爱情时,就会创造一些超人间的力量试图解释爱情产生的原因。例如很多渴望爱情的人找不到自己满意的伴侣,就把原因归结为命不好,不懂得从自己身上和客观环境寻找原因(内因和外因)。

受传统儒家文化以及封建礼教的影响,“指腹为婚”、包办婚姻以及传统的门当户对在今天仍然屡见不鲜。它们也都属于爱情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应当加以批判。恩格斯曾经指出: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爱情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

什么是爱情的自然性呢?人类同自然界中的其他高级动物一样,需要繁衍后代,这是人类的生物本能决定的。爱情是建立在性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违背这一基本规律是要不得的。如果没有了性关系,爱情则只能退化成友情了。因此,爱情的自然性是必不可少的。

什么是爱情的社会性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和自然界中的其他高级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拥有他们特有的意识,这来源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人类主观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他人建立联系,形成了最早的原始社会。而性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逐渐衍化成了爱,性关系本身也随之发展并形成爱情。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即使私有制、阶级的产生,也依然没有改变人类是社会动物的性质。因此,爱情也是具有社会性的。

因此,爱情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对立统一。

这里的对立体现在爱情的自然性会受到社会性的约束,爱情的社会性也会受到自然性的约束。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有正常的生理需求,但是由于人类是社会动物,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不可能随意同他人发生性关系。这就是爱情的自然性会受到社会性的约束。同理,爱情的社会性也会受到自然性的约束。例如,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决定丁克,周围的亲朋好友很可能就会因为他们不繁衍后代而对他们议论纷纷。

同样,爱情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也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如果这两种特性失去了任意一种,便不再是爱情了,就会退化成纯粹的性关系和友情了。

总而言之,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爱情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的意识可以通过主观能动地实践转化为物质,而物质可以被人们认识从而转化为人的意识。

$$ \begin{array}{c} \mbox{实践} \\\\ \mbox{意识} \rightleftharpoons \mbox{物质} \\\\ \mbox{认识} \end{array} $$

上面的公式已经非常清晰地表达了物质、意识、实践、认识四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爱情也是如此。

爱情是处于恋爱关系的男女双方实践的产物,具体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爱之初

$$ \begin{array}{c} \mbox{吸引(认识)} \\\\ \mbox{性魅力(物质)} \rightleftharpoons \mbox{好感(意识)} \\\\ \mbox{追求(实践)} \end{array} $$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观点:“爱情是吸引来的,而不是追求来的。”这句话其实说得非常有道理,而且符合爱情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开始,男女双方其实是被彼此身上散发的性魅力所吸引,这其实就是物质在人的脑海中的反映,人可以主观能动地认识从而产生感觉。具体来说,这里的性魅力包括男女两性的生理性别特征(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社会性别特征(例如一提到漂亮的裙子我们就很容易想到美丽的女性,一提到健硕的肌肉我们就很容易想到勇敢的男性)以及相较于其他异性对方所散发出来的独有人格魅力,等等。

当人们认识到这些性魅力以后,就会在脑海中产生对对方的好感。正因为有好感,人们才会主观能动地去实践,具体表现为追求对方,想要和对方建立连接。然而,单方面的被吸引和主动追求并不能建立起一定程度上的恋爱关系,男女双方必须同时被彼此吸引并且主动追求对方才可以建立起恋爱关系。

第二阶段:恋爱关系

$$ \begin{array}{c} \mbox{感受好感(认识)} \\\\ \mbox{恋爱关系(物质)} \rightleftharpoons \mbox{相互喜欢(意识)} \\\\ \mbox{表达好感(实践)} \end{array} $$

男女双方建立起一定的恋爱关系以后,这种关系会使得男女双方认识到对方对自己是有好感的,那么就会在自己的脑海里产生喜欢对方的感觉。正因为喜欢对方,男女双方就会主观能动地去实践,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好感。例如,跟对方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向对方倾诉自己的情感,和对方一起去做情侣应该做的事情,等等。在不断地认识、实践过程当中,男女双方对彼此之间会更加了解,推动着恋爱关系的不断发展。同时,男女双方在三观、性格、理想等方面进行着深入交流,为恋爱关系发展为爱情提供了必要准备。

第三阶段:爱情

$$ \begin{array}{c} \mbox{感受爱意(认识)} \\\\ \mbox{爱情(物质)} \rightleftharpoons \mbox{爱(意识)} \\\\ \mbox{表达爱意(实践)} \end{array} $$

男女双方在恋爱关系的基础上,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性格相合,三观相投,在各自的内心中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恋爱关系不断发展,从量变到质变,最终产生了爱情。

爱情产生后,相爱的男女双方认识到彼此之间的爱,那么就会在自己的脑海里产生爱对方的感觉。而也正因为爱对方,男女双方就会主观能动地去实践,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例如,在法律上结为夫妻关系,用婚姻来作为自己爱对方的一种承诺。在不断地认识、实践过程当中,爱情也在不断发展。从一开始的相互吸引,到相识之后的志趣相投,再到进入婚姻以后的责任,最后到年老时的相互依靠。

爱情矛盾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联系发展规律的核心方法,掌握了矛盾,就抓住了核心。那么隶属于物质范畴的爱情自然也是一分为二,是多对矛盾的统一体。

在所有的矛盾当中,基本矛盾贯穿整个事物的发展,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打个比方,基本矛盾就好比天平,而其他各个矛盾就好比质量不一的砝码。主要矛盾则好比那个质量最大的砝码,它处于支配地位。无论将这个质量最大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哪一边,都对天平的平衡起决定作用。而次要矛盾就好比其他砝码,它们虽然不处于支配地位,但也对天平的平衡起重要作用。

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爱情的基本矛盾

个人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爱情的基本矛盾是男女两性在爱情中投入和收获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爱情产生以后,男女双方都希望投入到这段感情当中,他们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表达自己的爱,这是爱情的投入方面;另一方面,男女双方可以感受到对方表达的爱意,不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会有所收获。我们知道,爱情作为不为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男女之间的真挚情感,需要男女双方共同经营。男女两性在爱情中投入和收获之间的矛盾作为爱情的基本矛盾,贯穿爱情发展的始终。

爱情的基本矛盾与男女两性在爱情中投入和收获的辩证关系密不可分。在爱情中,男女两性的投入决定收获,与此同时,收获对投入具有反作用。爱情产生之后,男女双方都会投入到这段感情当中,这个时候投入在爱情的基本矛盾中占主要方面。而当男女双方都因感受到对方的爱意而感到愉悦时,这个时候收获在爱情的基本矛盾中占主要方面。正因为男女双方对爱情的投入和在爱情中的收获在爱情的基本矛盾中不断相互转化,爱情才得以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男女双方的投入和收获),而不是外因干预之下的结果。

当男女两性在爱情中投入和收获出现不平衡时,一方面能够推动爱情向着更加亲密的男女两性关系发展,另一方面也会阻碍爱情的发展。例如,男女双方一方过多地投入,而另外一方过多地收获,这就造成了男女双方地位的不平等。而我们知道,爱情是平等的,所以这就会阻碍爱情的发展。如果上面例子当中的男女双方意识到了这种不平等,一方主动地减少投入而另外一方主动地增加投入,使爱情回到相对平等的状态,这就促进了爱情向着更加亲密的男女两性关系发展。

爱情发展的本质是爱情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而随着爱情基本矛盾的解决,爱情必然要从量变到质变,那么爱情质变的结果就是真爱。真爱是爱情的高级阶段,是爱情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主观能动地利用规律,与伴侣共同创造专属于我们自己的爱情,在实践和认识中不断发展爱情,结为一生一世的真爱。

爱情的主要矛盾

1. 两性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的矛盾

男女两性本身就是矛盾,这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层面均有体现。在自然属性方面,男女两性存在着生理方面的差异,例如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等,这些都是差异性;而男女两性在自然属性方面又是统一的,只有两性生殖器官结合进而使得精卵结合才能够繁衍后代。在社会属性方面,男女两性存在着思维和意识方面的差异,例如男性的思维偏理性而女性的思维偏感性,这是人类长期以来的(社会)实践决定的;而男女两性在社会属性方面也是统一的,男女双方都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伴侣,在亲密关系中可以给予和感受爱。

作为男女两性关系实践的产物,爱情中也存在着男女两性的差异性和同一性。爱情中两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男女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男性的思维方式偏理性,女性的思维方式偏感性。具体来讲,碰到同样的一个问题,男性往往会首先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女性则往往会首先表达自己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的感受。
  2. 男女双方在爱情中的需求的差异:男性通常希望得到女性的鼓励、认可,女性通常希望得到男性的关爱、依靠。
  3. 男女双方性格、三观之间的差异性。
  4. ……

爱情中两性的同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男女双方主观上都希望有自己的伴侣,他(她)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而且还能够提供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2. 男女双方性格、三观之间的相似性。
  3. ……

当两性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的矛盾成为爱情的主要矛盾时,表现在具体的亲密关系中就是男女双方相处时的合与不合。当差异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男女双方眼中的对方就和自己不同,而差异容易导致冲突,冲突就会使得这种不同变成不合。当同一性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男女双方就会觉得对方跟自己很合。

不论合与不合,主要矛盾都起决定作用,它通过爱情的基本矛盾推动爱情的发展。当男女双方觉得对方跟自己很合时,此时两性的同一性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他们就会更愿意在爱情中投入,也能在爱情中收获更多的爱。当男女双方觉得对方跟自己有差异,进而觉得对方跟自己不合时,此时两性的差异性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他们就会质疑和否定他们在爱情中的收获,进而减少在爱情中的投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女生向男生吐槽工作繁忙但是薪资少,这个时候男生就直接建议女生辞职换一个工资高的单位,结果这个女生生气了。这实际上就是两性的差异性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了。具体来说,男生遇到问题往往会首先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譬如这个例子中男生直接建议女生辞职,因为工作忙而薪资少,换单位是一种解决方法。但是,女生遇到问题往往比较情绪化,她是希望男生能够安慰和体谅自己工作的不易。女生看到了两性的差异性,并且认为这不合适,在爱情基本矛盾的作用下,女生对爱情中的收获产生质疑,所以才会生气。如果这个时候男生还不能意识到问题之所在,那么两性的差异性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引发的冲突通过爱情的基本矛盾使爱情逐渐消磨。

在男女两性交往和爱情产生的初期,两性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的矛盾往往会成为主要矛盾。男女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此时的差异性占据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差异性并不会阻碍爱情的发展,而是因差异而起的冲突会阻碍爱情的发展。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恋爱对象和自己的相似性,又要正视恋爱对象和自己的差异性。

2. 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

爱情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人们对爱的需求既包括物质层面又包括精神层面。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常常体现在同一事物上,是同一事物矛盾的不同方面。

例如,男生因为工作忙碌的原因没能陪女生过生日,于是双方各执一词。男生觉得如果不工作薪水就会大打折扣,而女生觉得生日这么重要的日子都不能抽出时间,因此感到失望、孤独。看似这个例子是男女双方主观上的冲突,但本质上则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男生物质需求相对更多,而女生的精神需求相对更多。而且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作用于同一事物——时间,使得男女双方的爱情斗争异常激烈。(如果女生的生日和男生的工作不在同一时间,因时间而起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表现出如此明显的斗争性。)当双方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而上纲上线时,极其容易质疑对方是不是不爱自己,那么实际上就是爱情的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

3.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经常发生在谈婚论嫁的时候。(当然,也不仅仅只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本小节重点探讨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的。然而,婚姻并不是男女双方爱情实践的产物,而是家庭社会实践的产物。婚姻没有自然性,只有社会性,这是因为婚姻是家庭、宗族为了维系血缘,保证血统的纯正性而产生的一种契约关系。在古代,婚姻是凌驾于爱情之上的。即使婚姻规定了男女双方发生性关系是合法的,也不能够体现婚姻是具有自然性的。这只能说明性关系是婚姻制度的附加产物,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婚姻关系应当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们的社会文化里还是或多或少存在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婚姻观。在谈婚论嫁时,男女双方常常会因为彩礼问题谈崩,还会受到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恋爱时间久感情基础牢固但因各种原因不能进入婚姻而被一拍两散的,二是渴望甜甜的恋爱、渴望爱情却不能接受很草率地直接进入婚姻的。

与北欧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社会不能接受只有爱情而没有婚姻,我们把婚姻这样一个契约关系看得比爱情重要得多。这里面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文化等)许多因素有关,比较复杂,但绝不是社会上人们的主观意愿决定的。因此,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非常容易在爱情发展的后期凸显出来。这一主要矛盾处理得当能够极大地促进爱情的发展,反之则极有可能使得爱情加速破裂。

4. 空间上的聚离之间的矛盾

我们通常所说的“异地恋”就是空间上的聚离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在这样一种矛盾占据支配地位的前提下,一方面,男女双方会因为空间上的分离而朝思暮盼着对方,希望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使相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结束异地)。另一方面,男女双方会因为对方长期不在身边无法得到爱的满足而很容易产生不安全感,或者对于两个人的未来感到迷茫,进而否定这段感情。

前文曾述,爱情的基本矛盾是男女两性在爱情中投入和收获之间的矛盾。当空间上的聚离之间的矛盾成为爱情的主要矛盾时,爱情的基本矛盾就体现在:男女双方相比于相聚更难在爱情中有所收获,不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更难感受到对方的爱。既然爱情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爱情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男女双方就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表达爱意,例如节日制造惊喜、煲电话粥,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爱情的基本矛盾,使得男女双方能够更多地在爱情中感受到对方的爱。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并不能解决当前爱情的主要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结束异地。而随着爱情主要矛盾的解决,男女双方在爱情中的投入和收获不断得到正反馈,爱情在爱情的基本矛盾的作用下发展,男女双方的亲密关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很多时候,我们会将两个人不合适的原因归结为异地。那么之所以我们会将不合适的原因归结为异地,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异地对爱情发展的阻碍作用。实际上,异地对爱情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即上一段中叙述的那样,男女双方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表达爱意,积极缓和甚至解决爱情的基本矛盾。实际上,异地是影响因素,或者说是外因。两个人不合适,或者说爱情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是爱情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当男女双方因异地而感受不到对方的爱时,他们由于得不到正反馈,主观上表现为不愿意加大在感情中的投入。例如,在物质层面上,异地的男女双方都不愿意到对方的城市生活,特别是女性受远嫁观念影响更加不愿意做出这样的决策。在精神层面上,长期没有联系和来往导致男女双方关系疏远,难以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进而不愿意主动联系对方,甚至冷战。不过,归根结底是因为男女双方没有认识到爱情的基本矛盾,没有认识到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在感情中的投入进而在爱情中有所收获,因为投入决定收获。

要特别注意异地恋的时候,不能将爱情的主要矛盾和爱情的基本矛盾混淆。

方法论

爱情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爱情是多对矛盾的统一体。我们要把握住爱情的基本矛盾,认识到爱情发展的本质是爱情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反对将爱情发展的原因归结为外部事物或条件。在爱情的各个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阶段爱情的主要矛盾,让每一阶段爱情的主要矛盾朝着促进爱情发展的方面转化,不断地解决矛盾促进爱情的发展。最终解决爱情的基本矛盾,找到真爱。

爱情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追求自由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类的解放。人类的解放就是指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中获得自由。所以,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是分不开的,如果人不能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人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在自然规律面前获得自由就必须能够认识自然、驾驭和使用自然力,不受盲目的自然力的控制和束缚;在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最终消除人对人的剥削关系、压迫关系和统治关系。

马克思指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同于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关系的状况促成的。就是说,解放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由。社会历史的每一重大进步,都有人的某种解放的意义,都是人类走向彻底解放的必要环节。

各个社会形态下的爱情与人的解放

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类似,爱情的发展和变革也伴随着人的解放。在原始社会,人们既无力支配自然,也不是社会关系的主人。大家平等互助,目的只有一个——生存。这个时期,爱情更接近纯粹的性关系,因为如果没有性关系,人类就无法生存繁衍下去。后来进入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开始按性别分工。再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有较多增长,人从自然力中争得了一定的自由,使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野蛮状态,跨进了文明的大门。但这个进步是以牺牲原始平等关系,代之以人剥削人的阶级关系为代价的。

封建社会同理,依然存在着人剥削人的关系。这一时期,婚姻、家庭、宗族是凌驾在爱情之上的。不论是奴隶主、王侯将相,还是地主、士大夫,他们为了确保血统的纯正以及自己宗族统治阶级的地位,利用国家、法律等统治阶级的工具创造了婚姻这样一种契约制度。“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利用儒家思想作为阶级统治工具在男女两性关系方面的体现。

此时的爱情受到社会的极大约束,性关系也只不过是婚姻的附属品。但相较于原始社会,人类从原始的野蛮生活解放出来,性关系不再像原始社会那样混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这就是爱情伴随人的解放第一次产生的重大变革,两性关系从自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被社会牢牢地约束。

资本主义制度是私有制范围内最大的历史进步,它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人从自然力中争得了整套的自由,而且加速了人从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进程。资产阶级法权思想推动着爱情朝着更加自由的方向发展,使得爱情和婚姻不必在一定的范围(贵族)内产生,人人生而平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以后,第二国际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尽了极大努力,男女同工同酬、三八妇女节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放后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也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的觉醒。这就是爱情伴随人的解放第二次产生的重大变革,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男女双方的社会关系更加平等。

共产主义下的爱情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追求自由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类的解放。爱情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因此,相爱的男女双方应该在爱情中解放自己、解放对方,相互解放、相互给予对方自由,而非相互压迫、相互剥夺自由。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等级制的消灭,国家、家庭的解体,共产主义的逐步实现,爱情也必然要解除与生育、资本、阶级、宗族、家庭、婚姻等的结合,转变为“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社会无须干预的纯粹私人关系”。无论性别、年龄、其他社会关系等,只要是两个灵魂、两个独立人格间的独立的自由的真诚的相互吸引,即只要是真爱,都会得到马克思主义者在人的解放的立场上的支持。

今天的北欧发达国家非常接近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下的理想爱情模式,但也略有不同。在北欧,性关系或者生育常常是被排在结婚之前的,当地人将婚姻看作是一种荣誉,是真爱的象征。这种社会现象与北欧发达国家的高福利制度的关系密不可分。

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会对这样的现象感到十分诧异。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决定的,而且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我国是农耕文明,几千年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要求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因此,家庭、国家的消亡在我国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方法论

解放伴侣就是解放自己,追求真爱就是追求幸福。

今天的新中国已经从三座大山中解放出来七十多年了,然而社会意识是具有滞后性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爱情观、婚姻观依然屡见不鲜,并且很可能还要存在一段时间。大男子主义、物化女性、重男轻女、门当户对等传统思想依然对男女双方之间真挚的情感有较大的阻碍。不过,我们乐于见到的是,今天的女性已经从纯粹的家庭生活解放出来,成为职场当中的独立女性。然而,这导致的后果是家庭矛盾、代际矛盾日益尖锐,根本原因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之快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还不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女性往往要承担来自社会(职场)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而且男性还觉得女性完全承担家庭责任是天经地义的。

作为女性,要有意识地解放自己,把自己从传统的、纯粹的家庭生活中解放出来,和男性一样在职场上绽放自己,经济独立,追求属于我们女性自己的价值。与此同时,实际上也是解放了伴侣,一定程度上为伴侣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使得伴侣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家庭当中。

作为男性,要有意识地解放伴侣,主动为伴侣分担家务劳动,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不搞“丧偶式育儿”,让伴侣从传统的、纯粹的家庭生活和相夫教子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实际上也是解放我们男性自己,男性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收获更多的幸福,而不是过去享受妻子的顺从。

最后,始终将追求个人的幸福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一个绝佳途径就是大胆追求真爱。在面对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时,心中始终架起一个天平——这样的决策能让我自己的人生幸福吗?究竟什么样的决策才能够使我自己的人生幸福?

Bowen Zhou
Bowen Zhou
Student pursuing a PhD degre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y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Edge Computing and Edge Intelligence.